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
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,一些買扒渣機的老板一打電話就說你家扒渣機/耙渣機/爬渣機,多少錢一臺?我自認為應該不止我們永力通一家常遇到這種情況,每每和同行交流發現這個是許多客戶的一致問法。
如果評選一句“最能讓商家發飆抓狂”的話,那么我想一定是“人家誰誰誰機器,比你便宜”,以及這句話的變種,諸如,你看啊,一樣的東西,人家比你家便宜;人家比你家便宜還比你家的好;人家比你家便宜,還額外送東西;人家的東西便宜,服務態度還好......
不用多了,你只管把類似的話沖著商家重復三次,就能收到奇效——讓淑女開始發飆、讓職業變得市井、讓沉默寡言者變得滔滔不絕、讓口若懸河者說得上氣不接下氣、讓老板不再淡定、讓微商把你拉黑...總之是立馬抓狂、發飆開始。
為啥呢?
細想起來,大概有這么幾個原因。
首先,沒人喜歡被人拿來和別人比,特別是和比自己更“好”的人比。
那個傳說中的“別人家的孩子”是所有孩子心中的公敵,那句“你看人家誰誰誰”已經如同一個夢魘、一句魔咒,被嵌入每個人的內心深處,如同一根刺,扎在心里。無論是家長說、上司說、領導說、朋友說,都會嗆到肺管子、勾起無限多的不堪回首的滿滿的都是委屈的童年回憶。這是心理基礎。其次,所有的比較都需要有前提,而人們恰恰懶得顧及前提。
運動會上,凡力量的對抗,都嚴格區分體重,多少多少公斤級。那種不顧身高、體重、塊頭的比武,只有在武俠小說或打黑拳的地方才會發生。如果前提不一致,做的比較、得出的結論,就全都毫無意義。要知道,價格是在諸多前提條件下產生的,只提價格,等于沒提。
像是我常常遇到的客戶,要同型號的扒渣機,可是每個廠家的扒渣機的材質是不一樣的,及時材質是一樣的,配置又不一樣,配置即使又是一樣的,加工的機器可能不一樣,加工的工人的水準也是不一樣的,難以比較,要看什么,看制作年限,看工人經驗,看老客戶評價,看售后團隊,看合作伙伴……
第三,只關心價格是最大的“不講道理”。
什么前提都忽略,只說誰的價格更低,就是最遭人恨、找揍、欠扁的行為——“不講理”。
在人們的潛意識里,面對一個不講道理的人,是不需要溫良恭儉讓的,能抬手就揍的,絕不多費口舌;能張口就罵的,絕不浪費時間。作為商家也一樣,修養好點的,就抓狂;修養差點的,就發飆。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,是買家的兩個心理原因。
其一,喜歡比較,是因為不懂。其實,買東西時,買家、消費者們永遠不知道該如何判斷,只能“有對比,才有鑒別”。即便已經做出了選擇,心里依然吃不準、拿不定主意、不知道對錯,隱隱地總覺得有可能“上當了”,于是只要一有機會,一遇到相似的,就不由自主地做個對比。比完之后,要是覺得自己賺便宜了呢,則竊喜,自認為英明神武;要是覺得自己吃虧了呢,就到處訴苦、抱怨、求證,甚至投訴、詆毀、砸場子,非要找回這個心理平衡。
其二,渴望便宜,是因為心里窮。所謂心里窮,就是內心的匱乏感太強,總覺得自己缺點東西、缺很多東西,這東西也許是物質,也許是感受,比如占便宜的感受。有些商家一直不懂,為什么有那么多消費者,甚至包括一些有權有勢有地位有收入不差錢的“高端”客戶,同樣那么熱衷于買低劣商品、湊“特惠”熱鬧、禁不住“特價”誘惑,其實道理很簡單,這些人買的不是東西本身,而是“便宜”。便宜本身就是商品,而且是暢銷品,是很多心里窮的人的“剛需”。
作為買家,有這兩個心理,無可厚非,甚至還可以說是混社會的先進經驗、是人類進化的心理成果。人都差不多,當我們面對陌生的、不了解的事物和誘惑的時候,也一樣,也會這么辦。
說來說去,結論就一句話。
作為買家,圖便宜,無罪;愛比較,無罪。但,上來就談價格、只盯價格,不顧一切只圖便宜,就欠扁,因為那是最大的不講理。如果被人家扁了,別哭別鬧,那是自己找的,活該。
作為賣家,被人比較、被人盯著價格,也是常態。但遇到特別“不講理”的客人,該抓狂抓狂、該發飆發飆,這不算沒修養、沒職業道德。畢竟,客戶也是需要被教育的。
不過話又說回來,不論買家還是賣家,咱能講理,還是盡量講理。也別生氣。生意就是個生存游戲,為游戲生氣,值不當滴。但永力通堅持品質,用品質說話,用服務讓客戶放心!